父亲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家之魄,文以化之,文以铸之记闽南 [复制链接]

1#
北京什么白癜风医院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在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主持下,漳州市漳台文化交流协会组织有关学者团队,历经三年完成了近万字的编写工作。全书共五册,近张插图,由海峡书局正式出版。

一个地方的风俗就是民众在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中长时间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是一种社会生态,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各阶层民众在历史的进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共同创造和传承这一地域文化,是当地居民行为模式和文化心理的直观表现。中国传统民俗既有人类文化的共性,又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制约下发生并传承至今,表现出中华民族博大、折中、包容的文化人格。

《闽南传统民俗文化》记叙的是闽南民俗,但不限于地理上的闽南,闽南族群迁台,台湾民俗与闽南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在岁月流变中台湾民俗产生了一些新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又会传回福建,所以要谈及闽南民俗而漏谈台湾的部分就不完整了。

从时间上看,《闽南传统民俗文化》所考察的范围是明清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海峡两岸的市民生活形态,仅在极个别地方,为了叙述的完整或作为对比,才将视野扩展到当今。有感于现在独生子女对父母关爱不够的人们常感叹,要不是从西方传来父亲节、母亲节,自己恐怕已经被子女忘记掉了。但是如果他们回顾一下传统民俗,他们就会发现,原来国人完全无须引进父亲节和母亲节,因为传统的中国一年天,天天都是敬老日,天天都是父亲节和母亲节。

闽南的传统民俗既受民族核心价值的规范,又不时因地域特性而超出传统文化的制约,其外在表现光怪陆离,良莠不齐所折射出来的价值倾向与全民族主流的雅文化既密切相关又有所区别。

闽南在远古时代为闽越族居住地,汉晋以后中原汉人多次大批来到闽南定居,带来了丰厚的中原古文化积淀,对闽南风俗民情的形成与演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闽台在历史上是与域外文明的碰撞与交流得较早且较多的地区,但是就总体而言,闽台的传统民俗和周边地区乃至中原地区相比,并没有很大的差异。因为中国文化本身就是几千年来诸多民族文化融汇的结果,所以经得起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交汇而保持稳定。

传统民俗是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一,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地历史的活化石。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以及社会和谐,其迥异于其他文明的特点就是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闽南传统民俗文化的开放和包容性更为显著,泉州就是一座世界级的宗教博物馆。闽南民俗中不但有古闽越文化的积淀,也有包括客家人在内的各个阶段的中原移民的文化成分,甚至含有台湾和东南亚的一些文化因素。流行于漳厦的芗剧就是从漳州的锦歌演变为宜兰的歌仔戏,再传回漳州后演变而成的。闽南话“牵手的khan1tshiu3e0”,“khantshiu3e0”就来自台湾的高山族婚俗,意为“配偶”。在使用铜钱的年代,闽南人不说“钱”而说“镭lui1”,而lui1就是马来语“duit(钱)”的音译。在通行纸币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闽南人还是说“镭”而不说“钱”;而且还有“有镭(富有)”、“无镭(贫穷)”、“镭水(币值”、“镭事(金钱方面)”、“镭镭叫(张口就要钱)”等衍生的词汇,单从方言这一层面就可以看出闽南文化的包容与多元。

《闽南传统民俗文化》所论述的“闽南传统民俗”指的是漳州、泉州、厦门三地区和台湾省内以闽南话为母语的民众的风尚习俗。为了进行对比,在个别地方也涉及讲客家话的民众乃至讲闽南话或不讲闽南话的少数民族。但由于篇幅所限,有关地方建筑、民间信仰、民间戏曲、方言和谣谚俗语等原应包含在本书中的内容,只得从略而不展开详述。

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四十周年纪念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语重心长地指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他还倡导“两岸同胞要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闽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独具文明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是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库的一部分,也是联系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精神家园。民俗文化是最底层的文化,与闽南相同的民俗文化是广大台湾民众心系祖地的精神纽带。漳泉厦作为闽南文化的发源地和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区域优势明显。台湾地区的汉族同胞是千百年从闽粵等地迁徙过去的,少数民族同胞的祖先也是远古时期从大陆迁往台湾的,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相比较生物学意义上的基因近似,文化基因的近似对于人类族群的亲和力,起到更大的作用。

因此,《闽南传统民俗文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